
尤其随着经济环境的转变,新生渠道的风生水起,车险费率改革行将启动,财险市场的新格局正向多极化、复杂化的方向演变。
新格局下,财险市场初现“四分天下”。以人保、平安、太保为首的“一线”巨头,凭借电话与互联网销售,重拾过去数年中丢失的“蛋糕”。逾半数财险公司则身处“二线”之列,业务增长乏力,一些发展陷入困境的公司亟待新股东救赎。“三线”军团是地方法人财险公司,近年来数量不断增加,不少企业在发展上更是急踩扩张油门,气势逼人。稳中求进的外资财险虽列“四线”梯队,市场份额踯躅不前,然而后发优势却不容小觑。
不过,从近60家财险公司交出的2011年成绩单,以及记者近期一轮走访调查来看,财险业仍然困难重重。
不少财险公司虽然账面盈利,实则“虚胖”。为规模不惜铤而走险,偿付能力岌岌可危是行业通病。如果不就此反思、转变经营思路,日后难免要为眼下的“激进成长”、“粗放式管理”付出沉重的代价。
1
传统三巨头:
为保“江山”不惜自降“身价”
在市场主体不断扩容的形势下,近年来我国财险市场集中度快速下降。尤其是人保、平安、太保这三家传统财险巨头,市场份额逐年下滑。然而,这两年来,这一形势开始逐渐扭转。
“强者恒强”的特性再次在“一线”财险公司身上凸显。
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市场份额排名前3位的人保、平安、太保,合计实现保费收入1206亿元,约占整个财险市场66.5%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另外50多家财险公司只能抢食到剩余30%多的“蛋糕”。
新渠道(电话销售、互联网销售)是“一线”财险公司的杀手锏。尤其是在电销上的先声夺人,让它们尝到了电话车险保费收入暴增的甜头。为业内人士所熟知的是,车险是财险业的大头,大部分财险公司的车险保费占比高达八九成。
然而,仅以成本低廉为主打的新渠道,很快便遭遇到了瓶颈。“现在推出电销渠道的财险公司越来越多,目前已经多达十多家,竞争越发激烈。”一家财险公司上海分公司副总经理直言。
更棘手的是,在白热化的电销大战中,产品同质、价格同质现象越发凸显。
以车险电销主力军平安财险为例,据上海保险同业公会未公开的内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平安财险在沪车险保费同比增幅为12.9%,而去年一季度的同比增幅却高达43.7%,增速明显下滑。
大环境的不乐观,亦令“一线”财险大佬心急如焚。种种迹象正表明,车险市场的增量已近似枯竭。
谈及今年业务情况时,一家财险巨头上海分公司负责人一脸焦虑。
他坦言,今年车险市场十分严峻。“私家车等非营运类车险业务,因新车销售下滑,增量业务陷入低谷。货车等营运类车险业务,则受出口需求下滑导致物流运输业务减少,也出现明显的增量下滑。”
现实的困境摆在眼前——新增车险客户有限,存量客户挖掘殆尽。
时不我待。为保“江山”,财险巨头不惜自降“身价”。不止一家财险巨头相关人士向记者自曝“家丑”,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他们不惜抬高(支付给中介)手续费,甚至开始“放宽”承保条件和理赔条件。
往年因注重业务质量而采取的风控措施正在逐渐被放松。
从这场“保江山”战役中,记者嗅到了“规模至上”、“牺牲利润”的味道。
以某财险巨头上海分公司为例,为响应总公司下达的市场份额“保卫战”计划,决定对家用车车险承保政策进行调整:如,放宽承保条件,将拒保条件放宽至出险次数8次以上;30万车价以上新车,划痕险金额不做控制性规定等。
激进之举不止于此。
由于财险巨头主要竞争4S店、修理厂等中介渠道,因此,为抢占这个渠道的业务,部分财险巨头不惜放宽授予中介的服务查勘权限。如提高4S店代查勘的单次事故金额上限,提高汽车零配件的加价率等。这些“放宽”之举,形同于给4S店变相让利。
个别财险巨头甚至重拾“垃圾业务”。
公交车、出租车、集装箱车,这些以往被它们视为“出险率高、无利润可言”的鸡肋业务,却在市场份额保卫战的压力下,再度被其收入囊中。甚至为了争夺这块市场,将集装箱车改为特种车承保,目的就是变相降低保费。
只重保费数量、忽视保险质量,“保费论英雄”的经营思路昭然若揭。
市场人士纷纷感慨,规模至上的粗放式经营导向又有抬头迹象,若以此蔓延,2012年财险巨头们只怕是“捡了规模,丢了利润”。共 3 页 1 [2] [3] 下一页 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