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这一保险为何迟迟难以出台?近期发生的赤潮灾害再次让这一问题成为关注的焦点。
自然灾害频发渔民呼唤“渔业保险”
5月份,一场突如其来的赤潮灾害让福建沿海渔民损失惨重。平潭县苏澳镇渔民卓荣兰欲哭无泪。“一共养了50筐,2000多笼,投入就有200多万元。”她说,“这些鲍鱼再过两、三个月就可以收成了,一斤就能卖100多元,现在几乎都死光了,一分钱都收不回来。”
卓荣兰不是个案。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提供的信息,今年5月份以来,福建省沿海进入赤潮高发期,养殖鲍鱼、牡蛎出现大量死亡,截至目前,连江、平潭、福清、莆田等地受灾渔民达上万户,死亡鲍鱼经济损失超过20多亿元。
不仅是赤潮,福建省的雷雨、风雹、洪涝等自然灾害也较为频繁。据福建省民政厅统计,截至6月15日,4月以来全省除厦门外的8个设区市42个县(市、区)86.44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0.76亿元。
“福建省台风、赤潮频繁,我们作为养殖大户,肯定想做渔业保险。这样受了灾,还能有点补助。”平潭县芬尾村渔民魏可兴告诉记者,“但投保险的费用太高了,出不起,之前政府有提过,后期要是政府能够多给点补贴额度我们肯定会配合做。”
“鲍鱼事件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养殖保险还是要看具体怎么做,政府是否补贴,额度是多少,保险公司该怎么收利,我们要看是否划得来。”平潭县敖东镇芬尾村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
“养殖行业属于三高产业: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福建省正以海洋经济为发展强省目标,养殖保险很有必要推行下去。”福建省有关渔业专家说,但养殖保险风险大,很难保,之前有做,却一直迟迟没有能够持续下去。
“渔业保险”为何频遭“难产”
记者采访渔业、财政、保险公司了解到,“渔业保险”频遭“难产”,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养殖的专业性强,出险数量、价格难界定;其次,养殖保险的风险高、赔付率高,承保的费用也自然会跟着高涨,渔民的意识不强,保费支付能力有限;第三,渔民存在虚报以及诈保现象,道德风险难预防。
“上个世纪90年代,福建省有开展‘水产养殖保险’,由于赔付率超过了百分百,无法接着做。”中国(福建)人民财产保险有限公司农业部总经理刘建雄坦言,“假设渔民在洪水来临前将水产品转移,后期我们下去统计说被洪水冲走,那我们没有看到死亡的数量,该怎么定险额呢?”
“养殖保险,目前福建省还处于沟通、探索阶段。”福建省财政厅农业处处长林烽告诉记者,如若要做养殖保险,那么,首先,政府未给明确的养殖保险补贴金;其次,保险公司不敢接养殖保险,主要是保费和赔付保险金的差距大以及渔民的道德风险高;最后,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还没有出台可操作性方案。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渔业互助协会副秘书长张俊安告诉记者,“渔民的保险意识薄弱,交了四、五年,没出险,再要他们交,就相对比较困难。”
中国渔业互保协会目前在全国只有保大连的獐子岛集团以及漳浦的龙泽(鲍鱼)上市公司,其他省市在做试点,都是赔付。“假如收8%的费率收13年,只要有一年出现像今年赤潮般的灾难,那我们就完了。”张俊安说。
期盼多方合力为渔民“保驾护航”
“保险公司属于商业运行。养殖保险风险比较高,所以相应的价格也会收得高。很多渔民承受不了,就都没有做了。”福州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办公室主任石敏熙认为,政府扶持的力度很关键,这不能按商业保险做,而应该以公益化的模式操作,像推广的农业政策性保险那样。
“福建省农业政策性保险在全国属前列。如若真能推广渔业养殖保险,那非常好。”平潭县海洋渔业与渔业局翁才茂认为。
“韩国也有做渔业保险互助,保费政府给50%,然后由保险公司拿去国外再保,这个推行方案还是可行的。”张俊安说,福建省自然灾害多发,养殖保险可试先推行“风险可控险”。
据了解,目前国内只有上海安信财产保险公司在做这项业务,且在内陆小规模,不连续性的做淡水养殖鱼虾保险。
福建省农林大学水产养殖专家李建生告诉记者,要推行养殖保险,建议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成立一个养殖保险专业部门,对养殖保险进行专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