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台州网 >> 保险 >> 保险产品 >> 财产险 >> 文章内容

中华保险重组扩股倒数读秒 涅槃重生后求资若渴

来源:台州理财网  作者:金融实习  日期:2012-07-09   [字体: ]
  曾陷于严重经营风险的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如凤凰涅槃般获得重生。

  “今年年底前,如果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偿付能力问题会得到彻底解决。”日前,中华保险董事长兼总经理李迎春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在连续两年实现盈利后,目前公司重组和增资扩股事宜进展顺利,注册资本有望在年底增至150亿元。

  巨亏之“痛”

  中华保险的前身是新疆兵团保险公司,1986年7月由财政部和农业部专项拨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成立,是我国第二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独资保险公司。2002年9月,经国务院同意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成为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华”冠名的保险公司。2004年9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公司实行“一改三”的整体改制方案,成立“中华联合保险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下设“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华联合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两家独立法人子公司。

  然而,彼时的财险市场正在一场“跑马圈地”式的酣战当中。“当时各家公司为了能够迅速占领市场份额,从而在未来的发展中占得先机,甚至不惜以”自杀式的价格战“来争夺市场,中华保险即是当时市场中因业务快速扩张而导致巨亏的典型。”一位保险专家告诉记者,2006年,经历了高速扩张的中华保险出现巨额亏损,由于现金流短缺、再保不支持,公司偿付能力急剧下降,队伍出现不稳定情况。

  一家公司的巨额亏损终于掀开了中国财险市场问题的“冰山一角”。2009年3月,时任安徽保监局局长的李迎春临危受命,率领“加强公司内控工作组”进驻位于乌鲁木齐的中华保险总部开展整改。谈及当年进驻中华保险总部时的情形,李迎春坦言:“工作组进驻中华保险时,公司治理结构比较乱,经营风险很大。”据保险年鉴数据显示,中华保险由于亏损严重,截至2009年末的所有者权益为-128.91亿元。即便公司2010年和2011年分别实现净利润8.74亿元和22.8亿元,中华保险的净资产仍在-100亿元左右。若要达到监管要求,中华保险的资金缺口保守估计也高达几十亿元。

  成功“止血”

  “在监管部门和股东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组当机立断,一面大刀阔斧清理违规的业务,狠抓结构调整,制止垃圾业务的大量流入;一面顶住压力缩减开支,强调按章办事,加强公司内控管理。针对执行力差的弱点,公司还开展了职责明确的四级机构建设,总公司负责决策及合规管理等,省级公司只负责执行,基本建成了集中管控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制。”李迎春告诉记者,经过艰苦的努力,治理整顿逐步显现成效。2009年6月,在工作组进驻的第三个月后,公司“止血”工作开始显现成效。至2010年8月内控工作组撤出之时,公司已成功扭转了多年来持续巨额亏损的局面。

  值得肯定的是,近三年来中华保险的变化的确可圈可点。2010年上半年,中华保险综合成本率96.7%,优于行业平均水平,期盼多年的盈利局面终于出现。同年12月,中华保险总部从乌鲁木齐迁至北京。2011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209亿元,位居国内产险市场第四位,实现审计后净利润27.69亿元,较2010年增加18.95亿元,综合成本率为89.88%,23家分公司全面实现盈利。今年以来,公司整体经营情况继续向好,1~4月保费增长27%,主要经营指标达到行业平均水平,部分指标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据李迎春介绍,工作组整改完成后,中华保险在全系统内提出了“二次创业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公司通过2011年到2013年三年的努力,使公司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第二步,公司再通过三年,即2014年至2016年的努力,彻底化解历史包袱,实现公司的健康运行;第三步,公司再通过四年,即2017年至2020年的奋斗,把公司建设成为一个“业外有影响、业内受尊重的创新型、多元化的保险集团公司”,步入行业先进行列,争取一个子公司或集团上市。

  “提高可持续盈利的能力,是三步走第一个阶段的主要任务,甩掉历史包袱则是每个分公司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李迎春告诉记者,去年23家分公司全部实现盈利,其中两家分公司已经甩掉历史包袱,累计实现扭亏盈利,“预计今年还有两家公司将实现累计扭亏为盈”。共 2 页   1 [2] 下一页 末页  

分享按钮
相关评论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关注我们或与我们取得联系 本站法律顾问:浙江海贸律师事务所
0576-88223776
kf@caifutz.com
Copyright ©财富台州网版权 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10144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