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应该注意防范“羊群效应”。
“羊群效应”来比喻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遭到失败。
大多数投资者很容易被从众心理控制,会出现盲目投资的情况。这应该是由两种原因引起的:一是大多数普通投资者并不专长于投资理财,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在投资理财品种的选择上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当某一个投资品种火热时,普通投资者又很容易被放大了的财富效应诱惑。所以,理财首先要学会自主,我们每一个人的财务状况都可能不一样,风险承受力也不尽相同,因此每个家庭都应该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财方案,要克服从众心理。其次,当我们要选择某一个投资理财品种时,要耐下心来,从知己、知彼两个方面做好功课,有的放矢,这样才有成功的可能。
克服投资中的“布里丹效应”
丹麦哲学家布里丹讲过一则寓言:有头毛驴,在干枯的草原上好不容易找到了两堆草,由于不知道先吃哪一堆好,结果在无限的选择和徘徊中饿死了。后来人们就把决策过程中类似这种犹豫不定、迟疑不决的现象称之为“布里丹效应”。投资者在投资中因为徘徊不定,犹豫不决而导致投资失败的“布里丹效应”是由于多种矛盾心理造成的。对于这些容易诱发犹豫心理的矛盾,投资者需要注意克服。首先,要养成独立思考和严格执行操作纪律的习惯,严格执行操作环节中的风险控制方案。其次,要让预期目标发挥辅助作用,不能完全听命于预期。最后需要有长远眼光。对趋势的研判要立足于长远,要认清大势所趋,只有当市场趋势从长远看是向好的时期,才是投资者获利的最佳阶段。投资理财过程中充满着不确定性和危险,风险时常与机遇为伴,投资者要客观认识风险和收益的关系,在做好充分的准备,保持理性思维的前提下,战胜犹豫的心理,勇于参与投资,获取稳健的收益。
克服理财中的“马太效应”
美国科学史研究者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在投资理财领域,“马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你是如何打理自己的财富呢?是什么也不敢做,还是用它来赚了新的银子?是让自己的财富越捂越少,还是让它越滚越多?
当你有了投资的资本之后,就应该抓紧时机进行投资,而不能仅仅把资产增值的重任仅仅放工资性的收入上,应该让赚钱和投资两翼齐飞。
克服投资中的“短板效应”
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它有多少块长木板,而取决于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如果围成木桶的木板绝大多数都是长的,唯独有一块板是短的,那么木桶里的水就会从短木板处流走。这就是传统的“短板效应”,也叫木桶理论。
在投资理财中,木桶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投资最终收益往往取决于我们最不擅长的方面。决定投资最终收益的不是投资者的优点,而是投资者的弱点,即“短板”决定了投资“木桶”中收益的多少。所以在投资中首先要解决好“短板”问题。
首先是寻找短板。必须认清短木板的所在,也就是要了解自己在投资技能、知识体系、对趋势分析研判和投资心态等方面存在什么样的弱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提高。其次是加长短板,使得投资综合素质与技能更加完善,使自己的投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注意防范“温水煮青蛙”效应
把一只青蛙放进装有沸水的杯子时,青蛙马上跳出来,但把一只青蛙放在另一个温水的杯子中,并慢慢加热至沸腾,青蛙刚开始时会很舒适地在杯中游来游去,到它发现太热时,已失去力量跳不出来了。
在投资理财过程中,类似的“青蛙”不在少数。投资者应还对2007年10月以来的漫漫熊途记忆犹新吧。刚开始的下跌似乎还没什么可怕,损失的幅度也在能够忍受的范围,这似乎和牛市中的振荡没什么区别。可事与愿违,市场越跌越深,水温也“越来越高”,渐渐地,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却仍旧抱着一丝希望,忍受着煎熬,直到最后,损失殆尽……
所以,要防止做“温水中的青蛙”,还需要我们不仅需要有很强的风险意识,同时更需做到心中有数,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